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院新闻
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重塑“廊坊经验”展新篇】之十九
  发布时间:2022-12-20 15:26:28 打印 字号: | |

霸州法院抓实“二四六”工作法推进“廊坊经验”重塑工程走深走实

霸州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积极将“廊坊经验”重塑融入基层治理,依托“两个平台”、把握“四个节点”、建立健全“六个机制”,着力推进案件源头减量,取得明显效果。

一、依托“两个平台”,融入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

一是依托“一站式”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平台。通过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,为人民群众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“一站服务”新模式,实现分流、导诉、立案、调解、司法确认等事务一站通办,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律师调解等统一入驻,调解资源整合实现平台化、集约化。二是依托无诉讼乡(镇)村(街)创建平台。进一步加强“无诉讼乡(镇)村(街)”创建活动,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,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,服务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指导民调、法治宣传等有力举措,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,将更多纠纷化解在基层,创建更多的无诉讼、无信访、无治安事件的乡(镇)村(街)。

二、抓好“四个调解”,实现诉内诉外两个良性循环

一是抓好社会调解。首先是对接类案调处中心。霸州市先后建立了房屋买卖纠纷、物业纠纷、道交一体化、人身损害赔偿纠纷、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、劳动争议纠纷、家事纠纷等7个类案调处中心。每个调处中心都建有规范的工作流程,法院根据纠纷发生的具体乡镇派出对应的法庭的法官予以业务指导。2021年至今,类案调处中心已经成功处理2000件纠纷。其次是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,推行“四步调解法”。第一步是调委会初级调解,第二步是调委会调解不成的,司法所调解,第三步是工作站调解,第四步是员额法官指导调解。通过四部调解法,减少大量案件的发生。

二是抓好诉前调解。立案部门登记立案后,将55%的民事案件转入“冀时调”,由民事速裁团队和法庭团队进行诉前调解。今年以来,加强了速裁团队的力量,对速裁团队组成进行了重组,在案件分流时主要选取事实清楚、情节简明、争议不大、影响较小的民事纠纷现行调解,以期在2022年底将调解成功率整体提高到50%。2022年扬芬港法庭在诉前调解环节录入“冀时调”285件,成功调解234年,调解成功率为82.1%。

三是抓好诉中调解。坚持将调解贯穿诉讼活动始终的原则,推行“三结合”调解法,一是庭前调、庭上调、庭后调相结合,二是依法调、以理调、以情调相结合,三是审判人员调、单位或组织协助调、当事人亲属及社会关系帮助调相结合。通过“三结合”调解法,促使调解工作化阻力为动力,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,使诉讼调解达到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多渠道。信安法庭提前介入当地某小区的物业纠纷系列案,在诉讼过程运用“三结合”调解方法,90%的业主与物业公司当庭调解,取得良好社会效果。

四是抓好诉后调解。这里对应的民事审判团队、执行团队还有信访审监。对于民事审判团队来说主要是巩固调解成果,促进自动履行,做好判后答疑,减少上诉申诉。执行团队对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加大调解力度,促成和解,信访审监做好信访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和申诉工作。诉后调解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衍生案件,维护社会稳定。在2022年执行实施类案件中,以和解方式结案

三、健全“六个机制”,及时巩固前期经验成果

一是建立多元解纷机制。聚焦人民群众多元化调解需求,依靠党委领导,广泛调动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行业调解等社会各方力量,创新“人民调解+司法确认”联动机制。积极引入律师、人民调解员、心理咨询师、调解志愿者、银行、保险协会等第三方人员和机构,参与开展导诉分流、诉前调解、法律援助等工作。2021年以来,扬芬港法庭运用“人民调解+司法确认”联动机制成功化解600余件房屋买卖纠纷,全部进行了司法确认。

二是建立诉非衔接机制。坚持党委领导、政府支持、各方参与、司法推动的原则,成立诉非衔接工作团队,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效衔接、功能互补,坚持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的工作主基调,完善“社会调解在先、法院诉讼在后”的分层递进多元解纷模式,以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为抓手,研究确定引导非诉渠道解决的纠纷类型、分流路径以及与登记立案的衔接程序。

三是建立诉前化解机制。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的工作原则,全面推行诉前调解。与各类调解组织建立联席、联动、联办的诉前化解工作机制,制定诉前化解工作流程,探索开展类案和群体性纠纷集约调解,将大量简易纠纷化解在起诉环节,逐步形成止诉于“源”、息诉于“调”的诉前调解新格局。今年推动“法院+劳动局+工会+律师调解”模式,针对特定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联合调解,已有300件案件进入流程。

四是建立联络监督机制。坚持在司法领域实行全过程民主,全面落实在司法调解工作中的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。在诉讼服务中心、执行局设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联络站,积极搭建双向联络平台,制定代表委员年度联络监督计划,广泛吸收代表委员等解纷力量,创新开展代表委员特邀调解和见证调解。

五是建立重心下移机制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密切联系群众,发挥人民法庭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“桥头堡”作用,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向一线下移,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基层基础工作,推动基层法庭与驻地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共建共治共享,真正实现纠纷源头化解。岔河集和南孟2个法官工作站在法庭指导下,充分发挥出老法官驻守的优势,成为当地人民群众说理的首选之地。

六是建立团队保障机制。在诉讼服务中心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团队,优化调解速裁团队配置,加强基层法庭调解团队建设,在办案组织中配齐配强法官助理和书记员,并科学界定员额法官、法官助理、书记员的职责分工,实现团队协调互动。 


 
来源:廊坊中院
责任编辑:高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