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安法院发扬“古洼”人文优势 拓展诉源治理新模式
文安法院面对受理案件数量大幅上升的客观形势,在加快办案进度提高审判质效的同时,以“廊坊经验”重塑工程为契机,发扬“古洼”人文特色优势深化诉源治理,聚力推进多元解纷,全方位打造多元解纷新模式。
一、摸清“洼淀”底数,实现调解资源“全覆盖”
文安县共有13个乡镇、5个国营农场、1个经济开发区(包括3个园区),总计383个村街及基层调委会组织。工作中,文安法院一方面依托基层司法所,主动加强沟通联系,延伸工作触角,与全部基层调解委员会取得联系,建立业务指导、定期培训机制,使调委会成为基层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;另一方面,选强配齐人民陪审员,充分发挥全县159名人民陪审员在调解中的身份优势,引导陪审员发挥其调解主导作用,使其能够“陪审主调”,实现“调委会+人民陪审员”调解资源全覆盖。第三方面将工作做实做细,制作陪审员名册、调委会名册,突出注明陪审员、调委会所在行政区位置,便于在诉外纠纷化解、诉讼案件调解中能够“按图索骥”,高效快捷匹配调解员或调委会。
二、抓实“堡垒”建设,建好基层解纷“主阵地”
发挥人民法庭地处基层前沿,深植群众之间的优势,积极整合力量,在加强5个中心法庭软硬件建设的同时,把原“一乡一法庭”改建为11个地处基层、直面群众的法官工作站,巩固了与乡镇司法所、综治办建立起的合署办公、协调联动的工作成果。此外,深入挖潜,与县单板行业协会、县木方协会密切协作,挂牌成立文安法院单板和木方协会调解工作站,在行业共治、共建共享方面大胆探索,使之成为人民法院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的“桥头堡”和“排头兵”。文安法院将司法资源与社会力量整合,互助联动,对症下药,收到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的社会效果,构建上下联动、横纵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。
三、发掘“乡贤”资源,扩大调解队伍“新成员”
大力弘扬“善美文安”文化,充分利用当地群众崇德重才的传统,先后聘请“五老人员”(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知识分子、老政法干警);党政机关、村(居)委会、学校、工会、妇联、共青团、法学会、商会、诚实守信的知名企业推荐的人员;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人民陪审员、专家学者、律师、仲裁员、公证人员、退休法律工作者等;心理咨询师、婚姻家庭指导师、注册会计师、大学生志愿者等其他专业人士共计61人作为特邀调解员,充实法院的调解队伍,成为法院司法调解与司法局人民调解网格搭网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多元解纷大调解格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61名特邀调解员今年6月底开展工作以来,共接收委派诉前调解纠纷182件,成功调解133件,确认原、被告送达地址146件,调解成功率达73.07%,平均调解时长19天。
四、强化“能动”司法,护佑县域经济“大发展”
一方面,立足园区,利用产业集群优势,服务重点项目发展。文安县经济开发区包括3个园区,各园区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大,生产经营门类也相对集中,文安法院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,根据各园区企业特点和产业方向,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方案,为园区、企业提供全方位、多角度法律服务,细化为帮助企业制作、修改合同,指导企业完善劳动制度,接受企业法律咨询,为员工提供法律帮助,从源头上消除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潜在诉讼隐患,实现涉企受诉案件总量下降的目标,帮助企业有效规避诉讼风险。另一方面,针对文安具有的全民创业、共同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,小微企业遍及乡镇村街,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。文安法院主动加强与环保、自然规划、住建等行政机关密切联动,与环保、土地等调解委员会强化沟通,建立以中心法庭、法官工作站为依托的面向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的覆盖我县全域的法律服务和风险化解网络,避免不良市场行为对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的冲击,保护其健康发展。